在清光绪年间,宁阳县的酿酒作坊一度达到32家。这32家酒坊都是采用古法酿制,其中是以“兴泉酒店”设备最全,规模最大,产酒最多,金彩山酒业也是在兴泉酒家的原址上建立起来的,其他酒坊也各具特色,一时宁阳美酒声名鹊起,蛮声乡里。“宁阳多烧浆,珠玑泉流芳;浓墨笔生香,三十二酒坊。”今天我们讲述的是位于县城西南的许家桥白酒作坊。
清末后桥有姓许的一户小地主办起一座酒店,试图于“前桥”张家酒店一决雌雄,无料出师不利,汲待“招商”,却把家产砸尽(因倒排不出酒)。稍晚兴起的“前桥”酒店,是当年家财万贯的张姓后裔,依现年76岁的张洛泗说“当年秦始皇天孔”,“孔”的岳父是张家,张宅里隐藏下“孔家”的后代,而“孔”家蒙恩谓“张家”为圣亲。清康熙十二年张家由曲阜颜庙街乔迁来许桥,以“祭圣酒”的名义由 “宁阳县衙门”免征了税金,基于其家势雄厚,且配制中又独树技巧,更因水源丰富,质地可佳(张说:“当年酒店那口井里的水,喝嘴里又苦又涩,滴在缸上的水隔一夜,象人鼻涕,因现在用水量大,源头下沉,井里水质好于从前了”)。所以每遇蒸酒,锅上散发的醇香,周围数里皆可闻得,那时酒店门正朝南北大官边(既:当时通南、北京的公路),送文书的马驿子(邮差或者传唤官文的从役)闻着酒香,买次酒喝。借此,并做生意的店主,每遇这号人来往时,势必请进店里热诚照应,经他们的义务宣传,桥酒名声大震,行销千里。
日伪时期张家又出一个给其办事的“社政”,这家以经商横行乡里的地方寡头越发强盛起来。与外地结帐常以万斤酒量相许。
因此,当时全宁阳发展起来的72座酒店,唯有“桥酒”独占鳌头。从16岁就当酒工,现年80高龄的张德惠说“那时北到天津、南是上海,都设有桥酒招牌的商贾,在酒的成色(质量)上,其他店里的酒运出门不到百里就掉色,桥酒运再远亦可保原色不变”。在旧有制度的竞争中,“前桥”酒店,为保名聚利,切实下了相当功夫。然而,这毕竟是“唯利是图”的产物,相随“社政”倒台后,其遗留子孙为争名夺利,在一个不屑一顾的小村落(当时前桥三、四十人家)里,却发展起来“协源”、“南源”等三座酒店,其结果唯“南源”在竞争中占脚较长。
许桥酿酒坊(后桥):“晋商扎根南邑,金银不及许酒”,山西长治市壶关县袁姓生意人在后桥创造了许桥酿酒坊,以自己在山西、山东的生意合作伙伴为渠道,使自己的酒水生意如日中天,也奠定了桥酒品牌的名噪一时。虽然后来举家回迁,但当年旧址深埋地下的痕迹,迄今为止仍破土可见。